发现朱溪
最初知道浮梁,是读白居易的琵琶行,“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那时,既同情卖唱女的遭遇,又恨商贾的薄情,从此记住了有个地方叫浮梁。后来,因为协助编辑《江西省矿产志》,去了浮梁县高岭土古采坑遗址收集资料,才知道浮梁不但是古时江南三大茶市之一,更是闻名中外的景德镇发祥地。景德镇古时为浮梁县所辖,景德镇瓷器的原料瓷土就产自浮梁县瑶里的高岭村,高岭土也因此得名。透过岁月的苍桑,拨开古道上的藤蔓,长满青苔的石板路上,一指深的车辙印述说着当年浮梁的繁忙,一车车一担担采自深山的高岭土,沿着长长的山路运往昌河边的小镇,由此而成就了景德镇,孕育了china。可是浮梁却因为高岭土资源的枯竭而慢慢被人遗忘。
今天,浮梁又一次被世界的目光关注。这次的关注是因为朱溪,因为朱溪发现新的世界最大钨矿---朱溪钨矿。在此之前,世界最大钨矿是江西省武宁县大湖塘钨矿,储量106万吨,是世界钨都赣南的钨矿保有储量总和的两倍。而朱溪钨矿仅钨就有286万吨,是武宁大湖塘钨矿的2.7倍,同时还伴生一个中型铜矿和大型银矿。
岁月沧桑话朱溪
提交了286万吨钨储量的朱溪钨矿普查报告,全称是《浮梁县朱溪外围(30-78线)钨铜矿普查成果报告》,这里,“朱溪外围”的朱溪是指另一个小铜矿--朱溪铜矿。我们的故事就要从这小小的朱溪铜矿说起。
朱溪位于景德镇市东南16公里,景德镇市浮梁县所辖。地处怀玉山北麓,与德兴铜矿众多铜矿山同在一个成矿带。六、七十年代,705物探队通过土壤化探发现异常,先后有江西省地质局物化探大队、赣东北大队、九一六大队和江西冶勘四队等几支地质队在这一带开展过工作,其中赣东北大队105队从1968年上钻,至1975年8年间累计投入钻探工作量约2.5万米,但因多年工作没有重大突破,虽然矿体走向倾向方向都没有封闭,可当时勘探深度一般不超过500米,预测富集部位缺乏有效手段;从学术思潮方面,斑岩铜矿、爆破岩筒成矿理论当时格外受重视,而朱溪恰恰没有像样小岩体仅有一些岩脉。1975年,江西省地质局举全局之力组织德兴铜矿大会战。而朱溪矿区匆匆提交3.2万吨铜矿普查报告后下马。
七十年代未八十年代初,江西冶勘四队在赣东北队普查报告的基础上又提交了一个新增储量3.18万吨的评价报告,地方政府在此组建了一个小铜矿进行开采。当年的赣东北队队长,后任共和国地矿部部长的朱训在得知朱溪发现超大型的世界级大钨矿后,曾感叹“今天的年轻人比我们能干,当年我们只找到个小铜矿。”这个小铜矿就是朱溪铜矿。
历尽艰辛只找了个小铜矿,部长心不甘,地质队员都心有不甘。时间过去30年,2008年5月,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的有关精神,建立矿产资源勘查良性循环机制,进一步提高矿产资源的保障能力, 江西省把目光盯上了朱溪铜矿。这一带先后发现了浮梁县朱溪和乐平市塔前、月形、横路等一批小型矿床或矿点,可是,虽然这一带有较好的找矿潜力,但始终“只见星星,不见月亮”。当年12月,省国土资源厅决定,在景德镇召开“赣北地区地质找矿研讨会”,会议的目的是优选找矿靶区,为部署省地勘基金项目提供依据会议确定再上朱溪-塔前!其中围绕朱溪小铜矿展开的项目就定名为“浮梁县朱溪铜矿外围普查”,一个新的世界大矿由此开始进入大家的视野。
“拦路打劫”来的项目
2009年12月12日,省国土资源厅在景德镇召开“赣北地区地质找矿研讨会”,此次会议专议塔前-赋春成矿带找矿,被邀请参会的地勘单位多有在赣北地区地质找矿的经历。赣东北大队1969-1975年就在朱溪开展了铜矿普查工作,1975年提交了第一份《江西省景德镇市朱溪铜矿普查评价报告》。物化探队长期在塔前工作,拥有丰富的物化探资料,对塔前地区成矿条件有独到的认识。916大队、赣西北队也先后在该地区工作,提交过勘查成果报告。唯有912大队过去从未在该区工作。然而他们通过收集资料,对朱溪地区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相信在浮梁县朱溪外围深部一定能有所突破。会上,被邀请参会的地勘单位畅所欲言,献计献策,然而对如何在朱溪实现突破,当时各队没有明晣的思路。
为了尽快落实朱溪项目的勘查队伍,地勘基金管理中心再次到有关地勘单位再一次进行调研和考察,旨在通过这次调研和考察,选定朱溪项目的勘查队伍。就在这次调研途中,他们遇上了九一二队“拦路打劫”。
说起九一二队的“拦路打劫”,省地勘基金管理中心主任王先广至今记忆犹深。那一日,省国土资源厅分管领导和有关处室一行原本是到赣东北队谈朱溪外围立项工作的,在他们看来,赣东北大队长期在朱溪-塔前一带工作,熟悉该地区地质情况,是该地区找矿 “元老”,由赣东北大队承担“浮梁县朱溪外围普查项目”最合适不过。无奈当时赣东北队把工作的重心押在了德兴,无力再抽调力量开辟第二战场。
失望之余,为了落实朱溪项目的勘查队伍,一行人马立即奔向驻扎在鹰潭的江西有色一队,就在他们刚下高速时,被早已守候多时的九一二队原总工程师刘建光拦住了。刘建光一再邀请他们无论如何都要到同驻扎在鹰潭的九一二队听听他们汇报。见此情景,他们答应稍后到九一二队看看,并交代只待一个小时还要赶回南昌。可实际情况是这一看就足足花去了三、四个小时,当他们看到九一二队会议室四面墙上挂得满满的图件,桌上堆得老高的资料,一行人都是眼睛一亮。当听了912队对朱溪外围地质情况的认识,详细介绍了他们的设想和规划后,听入了谜的一行人一致认为“朱溪就是九一二队上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
912队何以敢去“拦路打劫”,带着好奇我采访了刘总。一听“拦路打劫”,刘总脸红了,连连摇手说:“千万别这么说,我们是请战,请战啊!”我十分好奇,按江西省地矿局为所属地勘队伍划分的工作区,九一二队的工作区域是在赣中抚州、鹰潭一带,而且他们在这个区域也颇有建树,亚洲最大的银矿贵溪银矿就是他们找到的。怎么好好地会想到杀向赣东北。
说起转战赣东北朱溪铜矿,刘建光说:“选择朱溪铜矿外围做工作,首先得感谢江西省地矿局高咨中心的杨明桂先生,那一年,冷水坑小源矿区详查接近尾声,我一直在思考912队如何跳出的“抚州——鹰潭地区”这个传统的区域去找矿。受江西省地矿局2004年完成的《江西省北部重要金属矿成矿研究》成果的影响,我首先想到的是赣东北地区。我去请教了杨明桂先生。杨老是九一二队前技术负责人,杨老一再与我说要到“钦杭成矿带”去找矿。
2009年9月3日,国土资源部总工程师张洪涛来南昌参加江西省地质找矿座谈会,座谈会重点就是如何有效实现找矿突破,我有幸参加了座谈会,深受启发和鼓舞。座谈会后,912队总工办、地勘院人员分7批到省厅资料室收集赣北铜铅锌钨金银等矿种的地质资料。重点研究了2005年江西省地矿局《江西省北部重要金属矿成矿研究》,会上还放了科研成果的一个PPT演示文件。这个PPT演示文件还是当时担任省地调院院长的余忠珍副局长2006年到队上的时候向他讨来的。记得余忠珍在介绍朱溪铜矿时曾经说过“朱溪异常是典型的‘高大全’,与一个小型铜矿极不相称!朱溪铜矿深边部预测资源量铜会有50万吨!” 2009年12月6日,912队接到省地勘基金中心的电话,通知912队参加在景德镇召开“赣北地区地质找矿研讨会”。
转眼到了2010年元月底,正在收集资料的刘建光得知省地勘基金管理中心正在有关地勘单位再一次进行调研和考察,实际就是选定朱溪项目的勘查队伍。他急了。当他了解到基金中心一行将前往有色一队听取汇报时,他决定来一次“拦路打劫”。这一次他成功了,原本没有安排在这次调研考察计划中的九一二队深深打动了在场的人,他们为九一二队锲而不舍的精神折服,为九一二队孜孜不倦的追求感叹,更为九一二独到的分析严谨的规划给予自己的认可。此时,刘建光知道,朱溪到手了。
果然,当省国土资源厅在南昌召开立项论证会时,被邀请参会的各地勘单位都针对自己选择的区域申请开展工作,除了物化探提到了朱溪,其他单位都忽视了这个地方。这可喜坏了刘建光,他按捺不住激动的心,详细阐述了自己的意见。最后,赣西北队、916队选择了九江-瑞昌地区,赣东北大队选择了德兴地区,物化探大队选择了塔前地区,九一二队顺利拿下了“浮梁县朱溪外围普查”项目。
此后五年,912队倾全队之力,克服重重困难,终于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发现了新的世界最大钨矿---朱溪钨铜矿。由于这个项目,使浮梁因朱溪又一次被世界关注。
又见朱溪
曾任国家地质矿产部部长的朱训,也曾任江西省地质局赣东北大队队长,朱训对自己担任队长提交的朱溪铜矿地质报告印象深刻,尽管后来主持和参与的项目发现的中型大型矿藏比比皆是,负责和指导的地质项目数也数不过来。然而,朱溪留给他的记忆太多太多。朱溪最终以一个小型铜矿提交普查报告他真是心有不甘。面对这“满天星星不见月亮”,遗憾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他只能徒以奈何。但他相信,终有一天“星星后面的月亮”会出现的。
当朱溪发现世界级超特大型钨矿的消息传到朱训耳中时,他按捺不住关切,执意要重返朱溪。
又见朱溪,这一草一木是那样的熟悉,路过曾经驻扎的基地,那一间一屋是这样的亲切。可他对陪同的江西同志问得最多的是“朱溪提交的是铜矿,你们怎么会想到找钨矿?”
怎么想到找钨矿的
“你们怎么会想到找钨矿?”采访时我也向项目部的同志提出了相同的问题。作为那一轮找矿突破的部署思想,法宝就是就矿找矿”。而作为“就矿找矿”,应该都是铜矿外围找铜矿,铁矿外围找铁矿,朱溪怎么会想到铜矿外围找钨矿呢?匪夷所思!
“怎么想到在朱溪找钨矿的,应该是逐步认识、循序渐进吧!”这有哲理的话出现在常年野外工作的基层地质工作者口中,有点出乎意料。他们解释说,当朱溪外围普查项目确定后,作为实施单位的省地勘基金中心和作为承担单位的九一二大队,在研读前人的成果时发现,无论是赣东北队提交的普查报告,还是冶勘四队提交的铜矿评价报告,样品分析结果中都有钨的身影。既然朱溪的铜赋存不高而出现了钨,会不会因为热液的分带关系而深部存在钨呢?
见我不解,项目部同志在桌上用烟灰缸、茶盏和热水壶给我做了个形象的比喻。含矿热液从地壳深部上来以后,因为围岩和埋深的关系,不同元素在不同部位富集凝聚成矿。铜的凝集温度低而钨的凝集温度高。朱溪样品分析结果中出现了钨,说明这里的成矿热液温度较高不太利于铜富集,而样品分析中钨也未能成矿,应该是对钨来说,凝集温度还是有点低,所以也只是些“游兵散勇”。江西省地勘基金中心和九一二队仔细研究了前人资料,发现当年因为钻探设备条件所限,钻孔深度一般在500至600米,最深的一个孔700多米,所有钻孔都未超过1000米。深部会不会因为温度提高而富集有钨,成为他们思索旳焦点。
朱溪的出路在哪里?
深部可能因为梯度分带而富集有钨,毕竟这只是个设想,要验证它只有向下打超深钻孔。而当时江西省基于大湖塘矿区已发布找到106万吨钨的消息,在一片渴望找到新的铜矿呼声中,朱溪的项目设计评审还是決定,“以找铜为主,兼顾找钨”。
2010年,出于“找铜为主,兼顾找钨”的设计思想,朱溪普查钻探工作布置了4207、5404、2808三个钻孔。结果,5404、2808两个钻孔只打到厚度几厘米至几米的铜矿小矿体,4207孔虽在1000米左右打到62米厚白钨矿体,但由于4207孔的62米厚白钨矿体品位不高,埋深却位于地下近800米,与刚提交106万吨钨资源量的大湖塘钨对比,大湖塘钨矿却是地表矿,孰优孰劣显而易见。朱溪项目继续推进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候。朱溪的出路在哪里?
路在何方?他们反反复复仔细分析发现了成矿规律。42号勘探线上,前人打的4205孔见到了钨矿化,但蚀变不强,厚度只有9.5米。而新施工的4207孔白钨矿在深部突增到62米。同时对比老资料还发现,4207孔揭示出蚀变矿化强度迅速提高。这一切表明,先前的推断深部有富矿大矿是完全可能的。他们向省厅汇报,要求在朱溪再布一个4208超深孔探明深部成矿结构,用他们的话就是“死也要死得明白”。
生死攸关的4208孔
我曾经问基金中心和九一二队技术负责领导,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来描述朱溪钨矿的发现是什么?他们的回答是:生死攸关4208孔。
4208孔怎么就成了生死攸关呢?原来,结束2010年工作后,朱溪项目受到了很多质疑。到2011年项目设计评审的时候,面对912队提出继续施工4208孔的要求,反对意见已占了上风,继续施工4208孔有些“难于上青天”。在设计评审会上,912队的项目设计汇报完后,专家组展开了激烈的辨论。关键时候,担任项目评审组长的江西地矿界权威专家包家宝最终拍板决定“铜钨兼探,施工4208孔”!
事后,心有余悸的项目部同志说:“没有4208孔,朱溪就没了。”当然,朱溪不会没了。就是朱溪这个当前世界最大钨矿也许也会在后人重新审视今天的工作时被重新发现,只是“月亮”要出来的晚一些。
4208孔终于顺利施工。2011年11月20日中午,钻孔4208岩矿芯样的分析结果出来,主矿体厚度已超过226.5米。消息传来,省国土厅和省基金中心领导赶到朱溪项目部视察。他们在项目部先后察看了主矿体勘探线剖面设计和4208钻孔的岩矿芯。当项目部提出希望继续施工4209钻孔后,省国土厅翌日在景德镇市开门子酒店召开 “朱溪外围铜多金属矿调查评价交流会”。这次现场技术交流会上,与会专家和领导不但肯定了由912地质大队提出的继续沿42线向深部探索厚大钨铜矿体的方案,而且打破“一年一次立项评审”的工作程序,批准当年继续施工ZK4209。12月12日,在4209施工设计获得专家评审通过的当天,4209孔的钻机便发出了欢快的隆隆声。
此后,42线一路高歌猛进不断刷新见矿厚度。白钨矿体厚度由4208孔的226米到4209孔的308米,再到4210孔的449米,直至4211的576米。矿体白钨矿品位也同时不断提升,三氧化钨由0.166%提升到1.616%。
“风雨过后有彩虹”, 解決了认识问题的浮梁县朱溪外围钨铜矿普查此时等待的就是收获季节的到来。许久以来,只见星星不见月亮的朱溪矿区拨散乌云展观出一轮皓月。
再见朱溪
承载前人遗憾,留给后人希望。经历五年的风风雨雨,浮梁县朱溪成了世界最大钨矿。浮梁再一次出现在大众视野。
历史是这样惊人的相似,40年前, 前人局限于当时的勘探深度限制,没能发现这个世界最大钨矿,给当年的朱溪地质队员留下了无尽的遗憾。今天,虽然朱溪发现了世界最大钨矿,但钨矿体仍未见底到边。限于今天勘探技术条件制约,地下2000米是什么?还有多大储量?仍是无法知晓,世界最大钨矿普查报告只是的阶段性成果。如果说40年前是只见星星不见月亮,今天我们让皓月当空,40年后,后人也许会捧出一轮灿烂的太阳。
2016年1月,江西省国土资源厅通报浮梁县朱溪外围(30-78线)钨铜矿普查成果,《江西省浮梁县朱溪外围钨铜矿普查》历时五年,累计投入资金10375万元,完成钻探31521.95米,槽探7014.54立方。经专家评审,矿区探获三氧化钨资源量286.48万吨,达到超大型规模,刷新了钨矿储量规模的世界记录。
通报中也提到,目前主矿体沿走向、倾向均未控制至边界,厚大矿体往北东具有稳定的延伸。这使得世界最大钨矿只能说是朱溪的阶段性成果,后人会有新的更大发现。
朱溪的勘探工作已告一阶段,新的世界最大钨矿屹立在赣东北大地。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朱溪项目的儿女们在五年里的是怎样生活和工作。
心酸的生日祝福电话
那一年,到朱溪钨矿项目部采访,有一件事让我至今难于忘怀。当时正值盛夏,队员们天不亮趁凉快上山,中午下山后一般就在家整理当天的资料。当天因为我们去采访,项目部下午组织队员座谈。座谈会开始后有一位同志迟迟未能前来,项目部的领导脸上有些挂不住了,见他悄悄溜进来时质问他到哪去了?只见他低声回答:“今天是孩子的生日,我答应过今天下午一定会打电话祝他生日快乐!驻地信号不好,我到后山找信号了,转了好久也没打通。”时至今日,想起他那讷讷的神情我仍心中发酸。
后来,我参加省里的一次企业文化研讨会,在发言时,把这个故事讲给了大家听。我说,在那些爸爸、妈妈为不能陪孩子生日去游乐园而内疚时,我们的野外地质队员连打电话祝福一声孩子生日快乐都成了奢望。发言引起了久久的掌声,我知道,那是对野外地质队员的敬意。后来,我想把这个故事写到我的朱溪报道中去,可惜当时我没记住这个队员是谁,我向项目部的同志打听,谁知他淡淡地说:“这样的事多了,谁都可能。不过现在手机信号好了,不要满世界找信号了!”这就是我们奋斗在朱溪野外一线的地质队员!
雪夜上梁山
故事之前,先普及一下白钨矿常识。白钨矿肉眼一般是看不见的,只有利用它在黑暗中受紫外线照射会发出蓝色光芒的特性才能看见它。因此,在白钨矿的朱溪,夜晚上机台用紫外灯照射岩芯进行钻孔编录,就成了朱溪矿区的独特工作方式。
朱溪矿区有一段矿体正处在山梁上,大家就把那里叫梁山。魏锦、张诚、旻子他们三人负责梁山上几台钻机的编录。在采访时,张诚谈起了那次雪夜上深山:“那一场大雪令我至今难忘。连续好几天的沉闷天气,黑云压城一片萧寂,村里老人们都说这天要变大卦。看着那门外翻滚的云朵,我知道,是要下雪的节奏。果然,厚重的云终于在傍晚时分憋不住下起来了。雪势渐大,狂风忽起,竟将雪花也吹进了房间,也就一小会儿的功夫,门外的菜园和屋顶已是一层白雪覆盖。”张诚说:“当时钻孔到了矿体部位了,我们每天晚上都得上梁山去照岩芯啊,不然会躭搁第二天钻机上的工作。这么大的雪,我们三人商量现在就上去,早去早回,晚饭没吃就上山去了。”
魏锦回忆道“我们冒着雪出门往山上机台行去,房东阿姨说我们带伞不方便,给了我们每人一个斗笠,我们戴着斗笠便出门了。一开始觉得还不错,这冒雪急行,颇有几分林冲雪夜上梁山的感觉。到上山的路了,走着崎岖的山路,雪时不时吹进衣领里,冻得人一个劲直打哆嗦。到山腰处看着山谷雪花飘舞也无心欣赏,只想赶快躲进可以遮挡风雪的地方去,可这半山腰上,哪有这种地方,只得硬着头皮往前疾走。还好积雪不厚,一顿饭功夫便看到亮着灯还在工作的机台。”
“在机器隆隆声中和钻工大声打了招呼,我们拿出紫外灯开始工作,可不曾想天色却还不够暗,看不见白钨矿那晶莹剔透的蓝光,这下我们仨都愣了,看来要在山上等天黑啊。平常在家里总觉得一天那么快,可在这风雪肆虐的山上,好像时间就是故意那么慢。”
“我们缩着脖子在机台蹦跶着取暖。钻机上工作人员对这天气有经验,早就在山上捡了些枯枝生火取暖,这本是他们晚上用的,看到我们几个冻成那样,便给了我们。于是我们就围着用铁桶的火堆又开始苦中作乐打哈哈,虽然彼此不怎么听得清楚。”
“天终于黑下来,我们可以开始用紫外灯照看岩心了,却又发现在这四处纷飞的大雪中,岩心箱的岩心被雪遮住了,还得将岩心箱的雪擦拭掉才能进行观察。长柱状的岩心,触手冰冷透心凉。最后观察记录好后准备回去,时间已花去三个多小时。在山上呆这些时候,地上的雪厚了许多。事情做完心情格外好,我们三人有说有笑,深一脚浅一脚,脚踩在雪里发出咂咂的响声回荡在雪夜空旷的山野……”
经过一千八百个日日夜夜,熬过五个春夏秋冬,江西省浮梁县朱溪外围钨铜矿普查任务要说再见了。
再见朱溪,自四十年前705物探队通过土壤化探异常发现你,到赣东北大队105队1968年上钻1975年交普查报告,再到冶勘四队提交详查报告。地质队员一再和你说过再见。这次也不会是最后的再见。朱溪的后续工作仍会继续,我们必定要和你再见的。
再见朱溪,我们会因为突破现在的岩芯钻探极限或对成矿模式有新的认识而再来。
再见朱溪,相信下次再见时,你将是一轮旭日。我们等待着,无论是四十年还是五十年。
朱溪图集
今天把当年两次去朱溪采访的照片终于找了出来,前几天试着在头条开始发稿,重点放在《山野聊斋》上,想把多年来自已在野外经历的、听到的、看到的,还有当江西地矿报编辑、中国矿业报记者时采采集的山野趣闻奉献给大家,本计划每天写一篇,有时因其他事情牵扯没能写完,就把当年采写的《世界最大钨矿浮梁朱溪钨矿发现始末》一稿发了上来。真应了那句“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山野聊斋》一直不:温不火,每篇展览+阅读都只有千余人次,而《世界最大钨矿浮梁朱溪钨矿发现始末》最高的一篇展现+阅读竟达到40万,最少的都有近4万。既兴奋也伤心。兴奋的是《世界最大钨矿浮梁朱溪钨矿发现始末》受到大家的欢迎,这本是当年给中国矿业报的投稿,总共写了1万多字,《中国矿业报》嫌文字太长,一再删减后只发了4000来字,心有不甘。这次借头条平台,略做修改分三段发出来后,没想到受到大家欢迎,深受鼓舞。可惜发稿时没找到当时的照片,是个遗憾。今天终于找了出来,现在以附录一朱溪图集奉献各位,以对大家的厚爱表示感谢!
这是朱溪全景,是当年应《求是》杂志要求专程去拍的。《求是》后来做了封底。
这是朱溪钨矿主矿体位置,矿体在此处地下1000米左右。
这是九一二队朱溪项目部同志在进行野外填图作业。
这是在矿区进行勘探的钻机和从地下取出的岩、矿芯。雪夜上梁山故事发生在这里
这是作者当年在朱溪矿区采访时留影
本文选自今日头条平台,作者:天农
作者简介:江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来自山野的地质队员,担任过国家级媒体记者,退休后任江西省地质学会常务副秘书长